行业动态
我国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我国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概述
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加快发展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是贯彻国务院34号文件要求,加快“去产能、调结构、增效益”,推动我国非金属矿业由“原料粗加工向材料深加工”、“产品低值生产向中高端制造”、“高耗加工向绿色加工”的转型升级的关键,实现我国非金属矿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我国非金属矿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92种非金属矿产资源中,大部分都已开采利用。其中石膏、石灰石、菱镁矿、膨润土和重晶石等矿种的储量居世界首位;滑石、萤石、硅灰石、石棉和芒硝等居第二位;石墨、珍珠岩、沸石 、硼矿居第三位;高岭土、铝土矿、天青石等储量居世界前列。
我国非金属矿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目前,全国非金属矿工业总产值在我国矿业采掘总产值已占有一定的比重,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统计资料全国非金属矿企业6.19万个,占全国矿山企业总数8.36万个的74%,从业人数115万人,2015年非金属采掘业总产值2647.44亿元,占全国非油气矿山工业总产值的21%。
总体发展状况
近十年来(十一五、十二五)我国非金属矿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产量稳定增长、产品类别增多、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开始优化、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绿色矿山建设初见成效、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政策不断出台。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非金属矿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2015年规模以上非金属矿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400亿元,利润总额约410亿元。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1、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非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非金属矿行业发展规划已经列入国家的编制发布;重要优势非金属矿种( 石墨、萤石等)行业准入条件在国家工信部的组织下陆续出台;财政部税务总局2016年出台《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对石墨、硅藻土、萤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实行资源税从价计征,促进非金属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信部、国家统计局把“石墨、萤石、滑石”等5种产品列入国家统计范围,定期发布行业运行分析报告;国家科技部把非金属矿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列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重点研发专项”等科技计划之中,“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等组织开展了10多项国家重点非金属矿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2016年科技部组织编制了“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研发计划,其中“节能、环保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列为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文《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其中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列入发展工程之一;国家工信部批准的“非金属矿物材料研发、应用、检测、标准化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正在开展之中;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列入新兴产业鼓励发展;《中国制造2025》已将非金属矿节能环保材料制备技术列入先进制造技术;各级地方政府针对非金属矿开发利用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设立了科技开发和产业资助项目支持非金属矿产业发展。
2、资源丰富地域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非金属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组织编制区域性非金属矿开发利用发展规划;资源优势地区专门设立非金属矿工业发展园区:辽宁建平膨润土、吉林白山硅藻土、吉林梨树硅灰石、河南信阳珍珠岩、江西新余硅灰石、湖南平江云母、黑龙江萝北石墨、江苏盱眙凹凸棒粘土、湖南湘潭海泡石、福建永安隐晶质石墨、内蒙巴彦淖尔石墨、内蒙阿拉善盟石墨、广西贺州碳酸钙等等,设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制定管理办法、建设技术中心、给予扶持政策、组建投资平台、统一招商引资,积极探索“矿权集中、开采统一、生产集群、服务共享、扶优扶强、规模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3、市场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
以石墨、高岭土、膨润土、海泡石粘土、凹凸棒粘土、硅藻土等优势矿种的深加工开发利用为重点,在“光伏电动新能源、油气勘探开采、新型日化、生物医药、农药饲料、难处置工业废水废气净化和环境处置、土壤修复沙漠治理”等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牵引下,高性能矿物功能填料、环保助剂材料、土壤改良剂、多功能矿物肥料、农药载体材料等一批深加工产品和功能材料不断开发和推广应用,产品系列化、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不断发展。根据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和海关及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部分非金属矿种的深加工产品(超细、超纯、改性、复合)比例已接近50%。非金属矿及其功能材料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农业”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非金属矿深加工及材料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攻关下,近10年来研究开发出一批非金属矿深加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主要有:无尾矿深加工技术、石墨短流程浮选工艺、干法选择性粉碎及提纯技术、石墨低温煅烧纯化技术及装备、大尺寸超导磁选技术与装备、大规格气氛可控煅烧技术与窑炉、光电色选机、大型超细粉体分级机等200多项。我国已发布非金属矿产品国家和行业标准135项。“膨润土无机凝胶”、“光伏玻璃用硅原料”、“球化天然石墨”等一批新标准的实施和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极大推动了我国非金属矿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
5、绿色矿山建设初见成效
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试点企业59家,涵盖了石灰岩、高岭土、萤石、滑石、石墨、重晶石等12个矿种。试点矿山企业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和矿山绿化等方面进步明显,在行业内属领先和先进水平,对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6、行业管理不断加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加强了非金属矿行业的指导和管理。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工信厅设立了专门机构,组织开展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建立了非金属矿行业运行监测系统,对主要矿种进行跟踪分析,定期发布运营信息,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等行业内有关单位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政策、投资、技术、贸易的交流和展览活动,有力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7、矿物功能材料已成为非金属矿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国务院发布了国办发(2016)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意见针对建材行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总体要求、压缩产能、转型升级、降本增效、完善政策五大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列入重点发展的新材料,指明了非金属矿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矿物功能材料是非金属矿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非金属矿产业发展主要的存在问题
至今为迄,我国非金属矿业发展总体是粗放型的,主要靠扩大规模求经济增长。重复建设普遍存在、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尾矿利用尚未起步、企业效益不高、多数矿种的产品产能过剩、主要优势矿种的产品高值化、系列化程度低、战略性非金属矿资源储备制度尚未建立、技术与装备及产品开发和应用不能支撑产业发展、行业运行的统计数据不完整、难以引导企业发展等等。具体表现在:
1、产业集中度低,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档次低、附加值低、产品系列化程度低。市场需求导向缺乏、优势重点矿种的发展规划和鼓励优先发展的产品目录及淘汰产品目录尚未制定;重复建设严重,初加工产品产能过剩。
2、对产业发展的政策调控力不够,非金属矿业门槛低,产业准入条件有待完善。非矿深加工产品及材料产品的加工税收优惠,出口税收、矿权优先获取、技术装备研发产业化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少,资本市场缺乏扶持政策。
3、行业科技创新碎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非金属矿及其材料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国内外材料学研究的热点。我国从事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的大学及科研院所众多。由于对市场需求了解不深入、应用要求不清楚、研发重点及方向不清晰,造成大量研发课题及项目重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多数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少工程化示范,难以产业化;生产与应用脱节,行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技术与产品标准化工作程度低;工信部支持建设的“非金属矿物材料研发、应用、检测、标准化技术平台”尚未发挥辐射服务作用;国家和企业的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差;行业职业教育空白,技能型人才缺乏;对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技术研究缺乏全面的认识,“超细、超纯、改性、复合”的深加工技术手段,尚不能满足各类功能矿物材料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需求。
4、“互联网+非金属矿”尚属空白,产业发展状况不清。我国非金属矿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度低,行业“投资、科技、产品、生产、贸易、应用”等统计数据不完整,缺少行业大数据,指导产业有序发展,“互联网+非金属矿”的具体内容、措施、体系建设尚未明确,行业融资平台及发展基金尚属空白。
5、资源的保护性高效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非金属矿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根据矿种的矿物成份、结构特性等,结合产品用途和应用要求进行开发利用。存在着“优质低用”,把可制备高性能产品优质的资源用作初级产品生产,浪费了大量优质资源;“低质高用”把低品质的资源用于开发特殊功能的产品,复杂了加工工艺、增加生产成本。对同一矿物的不同特性及其可开发用途缺乏基础理论研究,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非金属矿保护性开发利用水平急待提高。
6、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目标不明晰,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不具体,共性和关键技术尚未明确,开发与应用的产业链关系尚未建立,检测与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一轰而起”的发展方式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研究缺失。
三、我国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对策和关键举措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积极实施“补短板、去产能、调结构”,降本增效,推动非金属矿工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创新提升非金属矿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农业等”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重点突破石墨、膨润土、硅藻土、硅灰石、凹凸棒粘土等我国优势矿种的深加工技术装备产品开发;重点加强矿物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创新步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协同发展,使矿物功能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非金属矿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体系,重点矿种的深加工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矿物功能材料骨干企业和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产业基地,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非金属矿工业升级换代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非金属矿大国向强国的战略转变。
到2020年,非金属功能矿物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建设20个非金属矿物材料产业重点园区和60个销售收入3-5亿元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石墨、膨润土等6大类重点优势矿种的矿物材料产品系列化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建成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大数据,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力争在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与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支撑重点优势矿种的产业发展要求;制定各类新标准新规范100项;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发展重点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准入门槛。制定矿物功能材料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对生产企业从装备、技术、规模、安全、环保等方面提出准入条件,淘汰规模小、产品水平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引导企业提升加工水平,发展矿物功能材料产品。
发展重点领域
在提升传统非金属矿产品性能及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
重点发展矿物功能材料产品
(一)石墨。发展用于电子、新能源、国防军工等领域的高纯石墨、负级材料、密封材料、石墨散热/导热材料、等静压石墨、氟化石墨、石墨复合材料、渗硅石墨、石墨烧伤敷料等。
(二)石英。发展用于电子、光伏/光热、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的高纯石英、熔融石英及制品,球形硅微粉等。
(三)硅藻土。发展用于环保、医疗等领域的高性能助滤剂、农药载体、空气净化吸附材料、水处理过滤材料、节能保温材料等。
(四)硅灰石。发展用于橡塑、造纸、冶金等领域的高长径比硅灰石粉、改性硅灰石粉、高性能冶金保护渣材料等。
(五)膨润土。发展用于环保、化工、冶金、医药等领域的高端铸造用膨润土、纳米膨润土、有机膨润土、膨润土无机凝胶、固沙植被材料、膨润土工业废水净化材料、医用辅料等。
(六)高岭土。发展用于造纸、化工、环保、国防军工等领域的高效催化剂载体、功能性填料、涂料颜料、吸附材料、海工工程材料等。
(七)海泡石。发展用于环境保护、医疗、食品等领域的空气净化材料、分子筛、水处理材料、土壤改良剂、功能填料等。
(八)凹凸棒石粘土。发展用于食品、化工、环保等领域的脱色剂、催化剂载体、功能性填料、钻井泥浆材料、水处理吸附材料、土壤改良修复材料、汽车尾气净化材料等。
(九)云母。发展用于化工、电子等领域的大径厚比云母粉、高性能云母纸、云母板、功能性涂料用填料等。
(十)滑石。发展用于橡塑、陶瓷、造纸、食品、医药、日化等领域的功能填料、釉料、涂膜材料等。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
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对于非金属矿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实行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
建设产业集群,提高行业集中度。根据资源特色,建设以非金属矿深加工开发利用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形成从研究开发、产业化到规模发展的能力,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促进和示范引领行业发展。重点支持现有鹤岗和鸡西石墨、吉林白山硅藻土、吉林梨树硅灰石、江苏盱眙凹凸棒、辽宁建平膨润土等产业园的转型升级;培育与扶持建设内蒙古阿拉善盟石墨、广西贺州碳酸钙、江西新余硅灰石、湖南湘潭海泡石、河北灵寿云母、湖南平江云母制品等矿物功能材料产业集群。
加快技术创新
完善研发体系。围绕重点矿种、产品、应用领域建立“产学研用”的研发体系,在骨干企业和产业集聚基地建立非金属矿行业技术研发中心,针对重要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攻关。
加强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拓宽非金属矿功能材料的应用领域。
开发专用装备。加快开发大型化、自动化程度高的非金属矿专用设备和成套装备。
技术创新重点
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农业”等重点和重点优势矿种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专用化开采、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选择性破碎及分级干法提纯技术、非金属矿“近零尾矿”加工利用技术、大宗尾矿规模化高端化利用技术、低品位和伴生矿物的选矿提纯及产品应用技术、矿物均化,矿物提纯、改性、多矿种功能复合等技术;气氛可控煅烧工艺与装备、超导磁、微波活化、光电选应用技术;基于矿物结构的超细粉碎、分级技术,选矿短流程工艺技术与装备;超细粉体在线检测控制新技术;矿物材料结构与晶型设计技术、功能机理等基础研究。
(四)关键举措
1、提高发展认识,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教育培训
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务院34号文件及有关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安排专项宣传培训活动,提高非金属矿行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认识;提高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是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重要组成,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是资源高效利用开发的体现,其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应用价值、高利润率的特点。充分认识到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代表一个国家材料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具有支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障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2、加大“补短板、去产能、调结构”的工作力度
面对行业大量小矿山、小企业初级产品过剩的局面,要积极落实和完善产业准入条件,加快制定淘汰产品目录和优先发展产品目录,要尽快制定优先发展的“矿物功能材料”产品目录,引导产品开发应用研究市场拓展。要调整完善资源税征收政策、矿物功能材料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和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加大产业资金扶持政策和技术装备研发及产品创新的资金扶持政策。
3、加强联盟建设,促进协同发展
要加强矿物功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发展联盟建设,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以“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分矿种、分应用领域的“联盟”,明确建设内容、要求和目标,构建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4、围绕重点需求,加快创新步伐
以石墨、高岭土、膨润土、海泡石、凹凸棒、硅藻土等优势矿种为重点,开展优质绿色矿山建设、高效保护性开采、资源分级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提高矿物功能材料加工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水平;提升矿物功能材料系列化、高值化和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农业等领域,加强生产与应用的协同创新,加强生产与应用行业协会间的沟通与交流协作,加强生产与应用联盟间的合作创新。发挥技术与产品标准化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分矿种、分区域的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平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检测评价、推广应用、信息交流的公共服务作用。
5、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示范推广
加强对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模式、内容、措施的产业研究。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方式,积极推动资源优势区域和市场集中地域,打造特色产业园,形成“园区统筹规划、资源保护开采、产品系列生产、产业集聚发展、政策资金扶持,服务集中供给“的集约式规模化发展新模式。多种方式实施产业工程示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园区和大型骨干企业。加强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积极探索重点产品期货化。
6、加强产业引导,推动共享发展
加快建立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数据统计收集平台,建立产业大数据,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制定分矿种分领域分用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严格产业准入条件,鼓励发展产品目录,完善投资税收政策。在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工程建设、应用示范、人才培训、检测标准、市场贸易、投资信息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
7、建立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促进高效利用
加快建立非金属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高效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和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8、落实“一带一路”和“精准扶贫”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丰富优质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加快制定鼓励“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和建立投资基金。我国贵州、甘肃等偏远贫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具有特色的非金属矿资源。根据国务院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加强非金属矿开发利用和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发展是落实国家“精准扶贫”国策的一条有效途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要提升偏远贫困地区非金属矿开发利用水平,鼓励发展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产业资金发展支持。
四、结语
新材料产业是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国民经济战略性的先导产业。发展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是非金属矿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举措。加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方式转变、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工信融合、金融扶持、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发展措施的支持,对加快我国非金属功能矿物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一带一路”和“精准扶贫”国策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